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

2013-12-12:暗夜小精靈語言學(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何英毅博士)

人類感官的傳統分類有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等五種。除了視覺有障礙的少數人之外,一般人多半是徹頭徹尾的視覺動物。

有趣的是,正如學過電磁學的物理系學生都知道的,視覺的媒介—可見光—是太陽光經過所謂的光學窗口optical window)之後殘餘的部分,所以在這個窗口底下滋生、演化出來的所有生物所發展出來的視覺感官,都被侷限在這個範圍裡面。影響所及,視覺就成了人類和其他生物「共享程度」最大的感官。

也就是說,人類看不到而其他生物卻都看得到的東西不多,除了傳說中的阿飄和國王的新衣(假設誠實的人類算其他生物的話)之外,大概找不到其他例子。反之亦然,人類看得到而其他生物卻都看不到的,如果有的話,也不會太多。

相較於近乎一視同仁的視覺世界來說,其他的感官世界就有顯著而嚴重的貧富差距了。這個差距讓身為視覺動物的一般人很難想像,活在這些其他的感官世界中,在行住坐臥各方面會是什麼模樣。

在其他的四種感官中,聽覺可能是人類最能想像與操弄的。雖然聽覺的媒介—聲波—有一大部份是人類聽不到的,但它不像氣味分子與受體般地虛無縹緲;要如何掌握、操弄它,科學家弄得非常清楚。因此,人類對於其他生物的感官世界的瞭解程度,排在視覺後面的大概就是聽覺了。

在〈暗夜中飛行的小精靈〉裡,我們學到哺乳動物中的兩類怪咖,蝙蝠和鴨嘴獸,除了都是怪咖之外,感知獵物的方式也都與眾不同。鴨嘴獸只有一種,在澳洲獨享感電辨位electrolocation)的專利,感官世界的多樣性程度大概就跟澳洲一樣平坦而無聊。相較之下,種類數以千計的蝙蝠就極端地眾聲雜沓,想必會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方言。

明天,十二月十二日(週四)中午十二點十分,在理學大樓一樓A101教室,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的何英毅博士將要告訴我們,目前科學界對於「暗夜小精靈語言學」的了解有多少,以及他在這方面的研究心得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