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

2013-6-6:動植物的關係與我們有關係嗎?(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何傳愷教授)

上星期我們談到在人類的遷徙史上,地理和氣候是兩個關鍵性的因素,決定了人類往哪邊遷徙。同樣地,在其他生物的遷徙上,這兩個因素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
更仔細地看,除非是地震或火山爆發所帶來的急遽變動,地理因素通常不會變化得太快,因此許多生物終其一生面對的是相當恆定的地理環境;而且恆定到即使許多世代累積下來的變化,都很難察覺。換句話說,地理因素的變動除了極快的,就是極慢的,很少有時間尺度介乎其間的變動。因此,面對地理因素的變動,生物要不是根本來不及應變地全都死光光,就是時間多到可以好整以暇地透過調整遷徙速度來逐漸地適應、演化。

相對來說,氣候的變化就迅速多了;而且所涵蓋的時間尺度也比較均勻,從最短的日夜溫差、天氣變化等,到最長的冰河時期,幾乎每個尺度都有對應的變化。俯仰其間的各類生物因此就忙得很,有的南遷北徙、有的夏收冬藏,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生存適應策略。

最有意思的是,由於生物之間有各種交互作用,因此地理與氣候不但可以直接地影響生物的遷徙,也可以透過這些交互作用間接地發生影響。所以許多科學家認為,當初人類之所以會從白令陸橋Beringia)南遷進入北美大陸,是因為他們跟著南遷的獵物走。那麼這些獵物又是跟著甚麼往南走呢?

如果把生物間的交互作用想像成一張關係網,每個物種是這張網上的一個結點,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就宛如流過這張關係網的水流,落在水流速度比較快的地方的結點,拉著其他結點往下游移動,整張網因而隨著變形。有些地方可能承受巨大的張力,甚至造成局部斷裂、結點消失的結果;而有些地方可能幾乎不受影響,文風不動。

明天,六月六日(週四)中午十二點十分,在理學大樓一樓A101教室,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的何傳愷教授將要告訴我們,這張關係網在環境變動下如何變形,以及人類作為這張網上的一個結點,會被那些結點之間的相互拉扯所影響。

沒有留言: